查看原文
其他

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京津冀“跨省通办”新体验——

北京日报 2023-06-23


21万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一条条交通大动脉连接京津冀三地。客流、物流、车流涌动的背后,是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当产业协作和人员往来步入新的历史阶段,协同发展的先行者开始有了新的需求——“跨省通办”

说着容易,“跨省通办”,要跨越的是不同地域行政机构的不同体系、不同标准和不同流程,即便是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京津冀,也要逐一打通堵点、解决痛点,才能换来企业和百姓的便利。

3年前,京津经开区迈出了“跨省通办”第一步。这是国家级经开区之间首次实现“跨省通办”,更是京津冀探索打破政务服务壁垒分割的一次成功尝试。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跨省通办”窗口,工作人员正在帮助企业办理跨省业务。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京津经开区

开国家级经开区跨省通办先河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二层的3号窗口有点特殊。
窗口里的工作人员王超接的件不是北京的,窗口外的企业办事人也是为天津等地的外地公司奔走——这是个“跨省通办”窗口。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的指导意见》。一时间,“跨省通办”成为备受企业期待的政务服务改革。对于企业和百姓而言,一旦实现“跨省通办”,则可免去往返跑腿,在外地就能把事办成。
对京津冀区域而言,“跨省通办”的需求更大。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地企业跳出一隅天地宽,纷纷以更广阔的视野在京津冀协同布局。
“企业闯出去了,到天津、河北布局了,可轮到办业务的时候却成了三地跑,格外不方便。”作为产业重镇,亦庄的企业对往返跑腿的痛点深有体会。
“能不能我们两个经开区之间先试试?”2020年秋天,“跨省通办”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出台没多久,北京经开区与天津经开区就在一次日常沟通会上一拍即合,这也开启了国家级经开区之间的第一次“跨省通办”。
万事开头难。到底“跨省通办”要办哪些事?京津经开区决定,各自列出一版高频服务事项清单,每地先列10个事项探路。
既然要列清单,就要把所承担的1000多项审批事项梳理清楚,逐一考量。北京经开区行政审批局政策体系处处长郭浩的电脑里至今还保存着5个版本的清单,也见证了打磨的艰辛全程。
“先实现哪些通办事项,我们说了不算,得让企业来定。”郭浩开始跟两地皆有布局的企业进行座谈,再一一评估每个事项异地办理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两个月后,两地终于拿出最后版本。
2021年3月,京津两地经开区正式签署《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授权协议》,敲定了两地各10个审批事项。这也是京津冀三地最早实现区域“跨省通办”的案例之一。

“跨省通办”的关键是“跨”

两年前,当王超得知自己要调到即将开设的“跨省通办”窗口时,不免有些紧张:天津的审批事项,我在北京能办得好吗?北京这边收了材料,怎么转给天津啊?
其实,王超的顾虑,也是天津经开区窗口工作人员的顾虑。
“跨省通办”的关键是“跨”,要跨越两地政务服务的壁垒,把事“办”成。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天津,政务服务都要经历提交申请材料、审核、批准等步骤,可就是这提交材料的第一步就有障碍——在不同的城市提交材料,不像一个窗口递给另一个窗口那么简单。这正是过去困扰企业办事两头跑的症结。
能不能天津那边需要的材料,北京这边就给收了?北京这边需要的材料,天津那边也给收了?从一开始设计“跨省通办”流程时,两个经开区就冲着最关键的障碍,给出最便于企业的改革方向。
顺着这个方向,京津经开区敲定,20个审批事项办理过程分为两类:能网办的,在审批员的帮助下在异地的政务服务大厅通过网络办理;不能网办的,双方线下代收申请材料,初步把关后,快速发送给对方,依然在原本的承诺时限里办结。也就是说,过去企业跑腿的过程全交给了政府部门来办。
2021年4月,北京正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的常先生在天津经开区办理了企业档案查询业务,成为京津经开区“跨省通办”首个“吃螃蟹的人”。
正是这第一个案例的办理过程,拓宽了两边经开区的思路。企业档案查询业务最初实现“跨省通办”时,还只能是线下代收代办,通过邮寄完成,与本地“企业档案查询业务”已实现的当场办结存在差距。
“虽然实现了‘跨省通办’,但两边的系统没有打通,更需要信息化赋能。”郭浩说,如果说之前探索的是“1.0版本”,那么2.0版本则是要使用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打通信息藩篱,让数据流通起来。
改革没有停步。在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的支持下,“企业档案查询业务”事项打通了系统障碍,实现数据互通。如今,在天津也能远程查询和打印北京的企业档案信息。

北京经开区

有台天津政务自助机

在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的24小时自助服务区,一台印有“天津政务”的自助机格外醒目。这台搭载二代身份证识别、指纹识别、电子签名、打印和智能流转柜等功能的设备,可自助完成开具临时身份证明、不动产登记等268项政务服务,成为“跨省通办”的“见证者”。
两年的改革探索中,“跨省通办”清单里的事项越来越多。在国家“跨省通办”事项清单基础上,京津经开区之间已累计实现200多个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
北京经开区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机前,工作人员正在协助企业办理“跨省通办”业务。和冠欣摄
当“跨省通办”的清单越来越长,企业的新需求随之而来:“我着急办的事不在清单里,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下?”这是三地经开区办理政务服务时常见的一幕。
如今,“跨省通办”的推进,已经从以“通办事项”为基础的探索阶段升级到了以“协作机制”为中心的突破阶段,双方建立即时性的沟通机制,对于事项清单中没有包含的事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办事人也可以实现异地办事。
在京津经开区首度“牵手”实现“跨省通办”后半年,京津冀三地14家国家级经开区签订了《京津冀三地国家级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合作联盟框架协议》。通过合作联盟,三地经开区建立起产业协同共建共享、政务服务互通互办、“放管服”改革互学互鉴、人才干部互派交流四大机制,构建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
马上办、就近办、一地办……“跨省通办”带来京津冀政务服务理念的改变和流程再造,为三地产业紧密协作带来了新活力和新机遇。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记者 曹政【转载请注明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

监制:张力

编辑:钱绯璠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